佛历:
日历:

首页

论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下)

作者:昌明老和尚      来源:《昌明大师文选》      日期:【2016-08-01 13:18:43】

二、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

客观事物相互适应性是以相互适应的可能性为前提的,没有相适应的可能性,即使有相适应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也是毫无意义的。反动会道门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吗?社会主义社会是绝对不会容许其存在的,因为其行为违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一)从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考察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可靠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或不信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佛教遵守宪法,既不强制公民信仰佛教或者不信仰佛教,也不利用佛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健康、妨碍国家教育的活动,更不受外国势力支配自己的佛教团体和法务。这一切就使得佛教有了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的支柱。

(二)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考察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政党,马列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佛教虽是无神教,佛教缘起哲理虽有辩证法的合理部分,但其世界观的核心还是唯心主义的。《缘起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大沙门指释迦牟尼。然而,佛教的实践——佛在人间的学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使得佛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江泽民总书记于1991128日在中南海邀请14位宗教团体领导人座谈时指出: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与党和政府更好地在广大信教群众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项长期性的基本政策就成为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的又一支柱。

 

三、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

既然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有必要,又有可能,那么我们就必须讨论佛教如何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其途径是什么。

(一)从人间佛教的实践考察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

众所周知,汉化佛教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重死度鬼、消极厌世的,这是适应封建社会的必然结果。随着封建社会在辛亥革命的摧毁下而结束,佛教大德对佛教消极因素进行了反思批判,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佛教改革派,还归释迦牟尼以人为本的谨慎,推行人生佛教。印顺法师本承师训,进一步发挥了人间佛教思想。人生佛教真正倡行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中指出:“我们倡导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佛教的实践和发展,其实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和发展。新中国佛教四十多年如一日,把实现人间净土与建设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把恪守应机弘法的总方针——积极进取的思想与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总之,人间佛教为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佛教的基本纲宗。佛法在世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世间中,实践佛教原旨以修持行道,净化人生,利乐人间。天坛大佛是净化芸芸众生、利乐芸芸众生的功德,是人间佛教的实践典范。

人间佛教的实践业绩,可以列举如下:

其一,佛教重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并以其为修行道场,“恒顺众生”,无私奉献。在各项建设中,佛教徒努力做出贡献。湖北省、武汉市乃至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佛教徒占有一定比例。爱教先爱国,人成即佛成。

其二,佛教徒发扬慈悲、利乐的精神,或从事或资助社会公益或福利事业。全国寺院以及诸山长老、僧众、居士无不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的公益、福利事业。以钱为计,几十年来,湖北、武汉佛教界的捐款总数达5万馀元。在武汉、在湖北、在全国,佛教徒奉行法善、广钟福地:扶助老弱,施医施药,修桥补路,植树造林,资助教育等等,比比皆是,处处可见。

由此可见,人间佛教的提倡、人间佛教的实践是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途径。

(二)从农禅并举的传统考察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

印度的僧团信施为生,为帝王臣民所供养。对这一计生弊端,汉传佛教的僧尼从东晋南北朝起,就大胆突破乞食为主、不管生产、不持金钱的戒条约束,开创“农禅并举”的先例,生产以自养,坐禅以修行,农禅并举,就是在劳动自养中修道修禅。百丈禅师倡导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风,建立了“出坡”的制度,成为农禅结合的典范。在汉化佛教是上,农禅结合制度的建立,成为佛教适应国情而对佛制所作的重大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解放之后,寺院废除了封建制度,发扬了农禅并举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不劳而获。农禅——劳禅佛制和社会主义劳动制度是一致的,这就成为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又一途径。佛教根据寺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进行多种形式的劳禅结合:有的禅宗丛林自古远离城市,边农边禅成为优良传统,现已发扬光大。解放初期,衲僧任弥陀寺方丈两届,且农且禅,还把馀粮卖给国家、支援建设。虚云老和尚开山多处,均按农禅结合建制而昌隆佛教。有些寺庙建在山里,植树造林,林禅结合,既绿化了祖国,又增添了寺院的收入。有的寺院根据周围环境合可行条件,开办工厂,进行工禅结合,武汉佛教就办了好些工厂,使僧众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的寺庙建在风景线上,是旅游资源,寺庙为游客观光而设置服务行业,出售门票,办素斋馆,开招待所,开办商店,流通法务,进行商禅结合。这些寺庙僧众白天进行服务型的劳作,早晚功课不断,自养修道两不误。归元寺地处市中心,不仅香火鼎盛,而且是观光热点,收入可自养,还可对寺院进行修缮。

总之,劳禅结合为佛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生存找到了广阔道路。劳禅自养,经济为主,既减轻了政府心中的负担,又提高了僧尼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格价值,还活跃了旅游业,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于社会主义建设,于佛教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毫无疑义,劳禅结合是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途径。

(三)从佛学现代化的进展考察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的途径

佛教高僧大德以及佛学学者无不认识到佛学要与现代文明结合,审时度势,方有发展的前途。

佛教原旨与现代文明相契之点颇多,列举几点可窥全貌。

其一,释迦牟尼创教之时就否定神创神宰,主张众生平等,注重认得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这些和现代文明的无神论、人本论很容易协调。

其二,释迦牟尼创教核心是缘起的哲学立场,导引出力主体精神净化。这些对现代文明的逐物不返、破坏生态平衡的反思可起到协调作用。保护环境与佛之缘起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其三,释迦牟尼的神通、禅定、瑜伽学对当代人体科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由上可见,既然佛学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有着融通的积极意义,那么佛学现代化就成为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有效途径了。

以上三点是论述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途径。其根本之点就是以弘扬人间佛教为纲宗,调动广大佛教信教群众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忘我工作,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境界。

四、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尚存在的问题

佛教创于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积淀诸如重死超度、出世超脱、多神崇拜、宗派门户、迷信敛财门户、迷信敛财之类的历史消极因素,这些是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当前,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出现了诸多因满足一己私欲而求佛、因求得心理平衡而信佛的现象,特别是沿海一带,出现了经忏大作、超度亡人、滥修滥塑、收养供养、礼拜扶乱、求佛庇佑等现象,这些与人间佛教宗旨相背、与时代精神相背的当代消极因素,也是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的佛教徒,应在中国佛协的指导下,弘扬人间佛教,改革陈规陋习,发扬劳禅并举的优良传统,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才是佛教的正信。

 

解题

本文为武汉市民族宗教研究会1992年年会而作,成稿于1992年2月10~14日,1996年2月刊登在武汉《海潮音》复刊试刊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