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历:
日历:

首页

归元讲堂丨真容法师开示《禅宗知识》第二十四讲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03-25 09:31:25】
  12月21日上午9时30分,“归元讲堂”礼请真容法师开示《禅宗知识》第二十四讲。在本次开示中,真容法师继续围绕祖师禅、话头禅为主要内容展开讲解。
  真容法师分享到:“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工夫。若要纸上寻了道,笔墨蘸干洞庭湖。”达摩祖师当初从印度到中国来,没有语言文字,而是带着明心见性的心法而来。禅宗又叫心地法门,在禅定打坐时,用眼、耳、鼻、舌、身体观照自心、审察内心、降服内心。禅法不在文字语言,而在于内心的深思体会。
 
  禅宗寺院有打禅七的传统,以每七日为一期,最少为三期,通过坐禅、参话头等修行方式,在禅堂中克期取证,精进修行,明心见性。打“禅七”的修行法门,是依据众生的根器而设的方便法门。虚云老和尚说:“只因你我根机陋劣,妄想太多,诸大祖师乃教参一话头,以方便法而摄受之。”
  唐宋以前的禅师教导弟子参禅时并没有固定的方法,直到宋代以后,禅师采用公案、话头教导弟子参禅。如,“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就是观心,即观照自心的清净觉体。
  把这句“念佛是谁”的话头不断的念来念去,这称为念话头,而不是参话头。所谓参话头,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去用心关照“念佛是谁”中的“谁”字,参禅一定要有疑情。
  “念佛是谁”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在未说的时候叫话头,既说就成了话尾,我们参话头就是要参这个“谁”字,未起时究竟是怎样的?譬如我在这里念佛,忽有一人说:“念佛的是‘谁’啊?”我答曰:“念佛的是我呀!”再问:“念佛的是你,你是口念?还是心念?若是口念,你在睡着时何以不念?若是心念,你死了为何不念?”我们有疑问,就要在这疑的地方去追究它,看这话头到底是由哪里而来?是什么样?微微细细地去反照,去审察,这也就是反闻自性。
  当疑情大到一定程度,当机缘成熟,瓜熟蒂落,则如桶底突然脱落时,水流出来的感觉一样,即得开悟,即能证得妙有空性和如如不动之性。
  如“照顾话头”四字,照者反照,顾者顾盼,即自反照自性,以我们一向向外驰求的心回转来反照,这称为看话头。
  在坐香时,胸部不要太挺,气不要上提,也不要向下押,随其自然,但要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单单的照顾话头,不要忘了话头,不要粗,粗了则浮起不能落堂,沉了则落昏沉,就堕空亡,都得不到受用。如果话头照顾得好,功夫自然容易纯熟,习气自然歇下,于坐禅中成就佛道。
  须知,打禅七为的就是开悟智慧,如果你再另以一个心去求这些,就是头上安头了。如果我们初用功时,话头提不起,你千万不要着急,只要万念情空,绵绵密密的照顾着,妄想来了,由它来,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禅宗的公案,有些是直指,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有些是借喻,就是借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但不管是哪一种,都离不开我们当下这个心,所以禅宗又名“心宗”。
  马祖道一禅师的很多开示,如“即心即佛”,就是属于直指。“即心即佛”这个公案,直指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临济祖师的“无位真人”,将真心与妄想区别开来了,也是属于直指。
  晚唐高僧赵州禅师的很多公案,属于借喻。所谓借喻,就是指东话西,不直接地跟你说破,实际上,就是要当下截断你的思路,让你前思后想不得、左顾右盼不得,从而当下转回头转脑。所谓妙悟要穷心路绝。通过借喻,使你的心走入死胡同,不能再往下思考了,把寻常的理路、思维、逻辑统统摒绝。如同前面就是一座铜墙铁壁。
  关于赵州禅师有一首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赵州禅师虽然已经八十高龄,因为心中一个弄不明白的问题,无法释然,于是不怕路途颠簸,四处寻师访道,寻找真切答案。真容法师开示到,在修行佛法中,不单要发菩提心、精进心、勇猛心,还要发长远心。
  讲座结束,真容法师领众回向,信众起身合掌,感恩法师精彩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