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5月24日上午9时30分,真容法师在“归元讲堂”开示《禅宗知识》第三十讲。
本期讲座,真容法师为信众介绍了六祖惠能禅师。
六祖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于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出生在新州。惠能禅师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成人后,家境愈发贫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帮人做零活维持生计。
有一天,惠能禅师上街卖柴,在客栈听到有位客人在诵经,似有所悟,便上前向客人打听读诵的是什么经。从客人的介绍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冯茂山传法,并经常劝告道俗信众读诵《金刚经》。惠能禅师听了,深知与五祖有缘。一位客人慷慨解囊,资助他十两银子安顿老母,劝他前往黄梅礼拜五祖。惠能禅师安置好母亲后,即刻启程。

不到一个月,惠能禅师抵达黄梅,见到五祖。惠能禅师生得瘦小,一副山野樵夫的模样。所以五祖初见他的时候,便戏称他为“獦獠”。五祖说:“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惠能禅师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没有南北之别。我这个獦獠,形象上虽然与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么差别?”
五祖听了,知道惠能禅师根机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继续跟他多交谈几句,但因为徒众都在左右,担心惠能禅师日后会遭到众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发到碓坊舂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众召集到一起,让大家根据自己的修行体会写一首偈子给他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就打算将法衣传付给他。当时,五祖门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为出色。两三天之后,神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将其所作的偈子写在廊壁上,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看见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因此,当着众人的面对这首偈子大加赞叹,并且要求大众依偈而修。但是私下里告诉神秀说:“你的这首偈子,还没有明心见性,如此见解,欲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于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中荐取。”说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几天过去了,神秀再没有作出新的偈子来。
后来有一天,惠能禅师听说此事,便让一位童子将他带到神秀的偈子前,让童子念给他听。惠能禅师听完,也口诵一首偈子,请江州别驾张日用帮忙写在墙上。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子刚写完,大众无不惊愕。五祖见此,担心有人嫉妒惠能禅师,便用鞋将惠能禅师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亦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
有一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惠能禅师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像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惠能禅师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惠能禅师领会了五祖的意思,便于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悄悄地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给他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禅师豁然大悟,便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道惠能禅师已经大悟,便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他,并给他说了一首偈子:“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惠能禅师跪受衣法之后,问道:“法我已经受了,将来这祖衣该交付给谁呢?”
五祖回答说:“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说完,五祖便亲自把惠能禅师连夜送到九江驿。临行前,五祖又嘱咐惠能禅师他的法缘在南方,让他不要急于出来弘法。
经过两个月的艰难跋涉,惠能禅师来到了广东四会。他深知此地也并非久留之地,于是听从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的嘱托,隐居于四会、怀集一带的深山之中,与猎人队伍生活在一起,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隐居修行生活。
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听众收获颇多、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