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6月7日上午9时30分,真容法师在“归元讲堂”开示《禅宗知识》第三十一讲。
本期讲堂,真容法师接着为信众介绍六祖惠能禅师。

惠能禅师在黄梅得五祖弘忍传法后,因承接衣钵被众徒追赶,为此南下。惠能禅师谨记五祖嘱咐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于是进肇庆,入四会,在猎人队中,整整隐遁了16年。
猎人打猎吃肉,惠能禅师是出家人,怎么办呢?他自有妙法:他只吃“肉边菜”。猎人煮肉时,他就把野菜放在肉锅边上煮煮吃。既不破戒,又不显眼。闲暇时,他就给猎人们讲讲因果、劝他们少杀生。这十几年是真正的“保任”修行,让顿悟的境界在平凡生活中生根发芽。
时机成熟了。唐高宗年间(公元676年),惠能禅师来到广州法性寺。正赶上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一阵风吹来,寺庙前的幡旗哗啦啦飘动。两个小和尚争论起来,一个说:“是风在动!”另一个说:“不对!是幡在动!”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混在人群里的惠能禅师开口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一旁的印宗法师听了,也感到非常的惊异和叹服。在获知了惠能禅师的身份后,印宗法师当即就为他剃发,并且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这样,惠能禅师便正式在法性寺传授禅法了。
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八日,惠能禅师忽然对大家道:“我不想待在这里了,我想回以前待的地方去。”于是,印宗法师与信众一共千多人,一起护送惠能禅师来到了曹溪村宝林寺。
在这里,惠能禅师提出了自己南宗顿教的主张和教学方法,使得宝林寺在江湖中声誉鹊起,从而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参学。
惠能禅师的禅学思想,见于其弟子法海集记的《六祖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此经后来曾被神会系一度改编作为传宗的典据,故其中夹杂后起之说,但大体上还可见到惠能禅师主张是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能超脱三界。

惠能禅师的禅法以定慧为本,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认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著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惠能禅师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惠能禅师门下有四十余名弟子,其中以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支特别繁盛。在行思一支,到后世分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在怀让一支,到后世分为临济宗和沩仰宗,应验了达摩传法偈中所说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至此,禅宗在中国蓬蓬勃勃地兴盛了起来。
11时讲座结束,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引经据典,贴近生活,引人向善,在场听众法喜充满,感恩法师慈悲开示。